“舊”墻煥“新”,這題,我“繪”!
青春與鄉土邂逅
顏料遇見斑駁灰墻
以筆為媒
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我們正出發
一、向環境“取經”,為墻繪“打底”
“油朵小紅花”實踐團,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結合百室堂村特色產業,反復研討、精心構思,尋找創作靈感,設計初稿,將羅非魚、玉米、辣椒、圣女果等元素融入墻繪創作過程中。
7月13日,實踐團成員對墻面進行考察,結合墻面附近的環境特色和墻面的大小,測量、標記,以粉筆勾勒輪廓,細致描邊,反復推敲,對設計圖稿進行排版和細節補充。
按照敲定的位置,實踐團成員以白色為底漆,多次上色,讓顏色均勻、顏料變得有厚度、凹凸不平的墻面變得光滑,調配各色顏料,依據設計稿的色彩方案,為墻面逐層上色。
隊員們墻繪的瞬間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二、“藝涌”百室堂,“繪見”美好藍圖
用畫筆點“靚”白墻
百棠向陽,阡陌間的“農”情
統統“請”上墻面
讓空白墻面煥發新生
一、綠意,在墻上“漫游”
藍天白云青山
藍天澄澈,白云悠悠
鋪展成天地的幕布
青山連綿起伏
如大地繪就的詩意線條向遠方延伸
第一面墻全景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草地:相信土地的力量
草色青青,日光暖暖
鋪展成土地的絨毯
“相信土地的力量”淺埋
將耕耘的信仰,“種”進鄉人/農人的心田
水稻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二、把田野“搬”進墻
羅非魚
魚兒擺尾,漣漪輕皺
暈染開塘間的歡鬧
銀鱗閃爍波光
似把水鄉的鮮活,躍于墻上
羅非魚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辣椒
紅椒似火,翠蒂含柔
簇簇點燃田園熱望
褶皺藏著陽光溫度
將鄉土的熱烈,“曬”成墻面耀眼符號
辣椒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甘蔗
蔗稈筆直,青葉輕搖
節節撐起土地韌性
黃綠漸變的生長軌跡里
耕耘期許,被“拔”成向上注腳
甘蔗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圣女果
圓滾滾的紅果,藤蔓纏繞
串串綴滿田園清甜
亮澤映著農人笑
用枝頭的鮮意裝點墻上美好
圣女果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玉米
粒粒金黃,顆顆飽滿
囤起豐收分量
紋路刻著四季滋養
享受土地饋贈
玉米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三、在墻上“種”童趣
氣球
氣球飄飛,心愿裊裊
祝福吉言綴滿云梢
弧線牽著孩童的笑鬧
將純真祈愿系在風里向上飛
氣球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兒童
書頁輕翻,目光舀起求知清潭
笑容是鄉村未來模樣
成長的朝氣、鄉村的希望
正從這安靜的閱讀中抽芽生長
兒童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手掌樹
掌印交錯,化作葉片脈絡
將對家鄉的熱愛
“按“進墻里長成樹不斷生長
見證鄉村與青春并肩
手掌墻繪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三、烈日暴雨中的墻繪“突擊戰”
熱浪“烤”驗與暴雨“洗”禮
盛夏的粵西,熱浪滾滾,頭頂烈日,腳踩泥濘,在三十多度的高溫天氣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天氣說變就變,暴雨突至,實踐團成員們舉著塑料布蓋墻面,雨一停又重新補色,顏料混著雨水、汗水往下淌。
墻面“變形記”,從雜草廢墟到藝術畫布
一勾一劃,一點一畫,一筆一風景,一墻一世界。老墻記錄過歲月痕跡,如今又添新的故事,讓“活”在眼前。
墻繪全景圖 (楊錦沛,胡哲涵,龔怡文攝)
六日耕耘
終使美卷成
未來,也盼這些墻繪
繼續陪著鄉村成長
講好更多鄉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