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指尖觸碰非遺的溫度,當竹篾化作靈動的魚影,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正在悄然上演。7月3日,青承魚燈突擊隊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走進潘氏魚燈工作室,開啟了一段與大良魚燈的奇妙邂逅。
燈逢遺韻
推開工作室大門,一股裹挾著歲月的古樸氣息撲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手工溫度。墻上懸掛的成品魚燈尤為驚艷——紅似烈焰、金若朝陽,細密絲線勾勒的鱗片在光影中微微顫動,仿佛下一秒就要擺尾游動。
展板靜靜訴說著大良魚燈六百年的傳承史:從明清時期點亮順德水鄉的節慶盛景,到如今成為非遺瑰寶,每一筆都鐫刻著時光的印記。
傳語悟史
“大良魚燈制作技藝創始于清代中期,是流傳于順德區大良街道的傳統魚形花燈制作技藝……”團隊成員圍坐在一起,認真觀看大良魚燈制作技藝的介紹片。當屏幕上展現出魚燈制作的全過程時,大家眼中滿是驚嘆——這不僅是一盞燈,更是嶺南文化的活化石。
潘老師向我們緩緩講述大良魚燈600年興衰——從清代照亮水鄉的盛景,到如今電動魚燈的創新突破。隊員們或凝神聆聽、托腮沉思,或低頭疾書、舉機拍攝,專注的神情中流露著對非遺文化最純粹的敬畏,讓古老的魚燈歷史鮮活地從歲月深處“游”到我們面前。
踐匠得法
在潘老師指導下,我們開啟魚燈制作之旅,制作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像闖關。
1、扎架

首先選取預處理完成的橢圓竹枝,依據傳統魚燈形制進行框架搭建。在經老師精準標注的竹枝銜接處均勻涂抹白乳膠,采用十字交叉法將竹枝交匯處以細棉線進行雙結固緊。按此步驟操作后,魚的骨架已成型。
2、捫紗

裁好紗后,用石花膠將其均勻地糊在魚的骨架上。這一工序對成員們頗具挑戰——白紗不能露出接駁口,不能有皺褶,也不能松動,必須繃緊、服帖。完成后,一個素白的魚形便扎作成型。
3、裝燈

在魚尾骨架處鉆出一個小孔,將纖細的LED燈串緩緩塞入魚腹內。這一過程需格外耐心和細心。
4、著色

成員們發揮創意,先調配好顏料,然后在臨摹好的魚身上精心著色。大家按照自己的創意和想法為魚身上色,涂繪時精心細致,確保每一筆都一絲不茍,最終呈現靈動逼真的效果。
燈成續薪
經過多次嘗試,這盞質樸的魚燈終于完成。
這次實踐,我們于繁復工藝中感知匠心,在創新探索里觸摸非遺的鮮活生命力。未來,愿我們攜手化作非遺星河中的點點微光,讓非遺文化在時代浪潮中熠熠生輝!
下一站,你愿意和我們一起,點亮非遺的燈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