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響應廣東省“百千萬工程”的號召,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青耘實踐隊近日走進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馬克村,積極弘揚嶺南水鄉非遺文化,傳承疍家美食及其制作技藝,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馬克村村口合影。劉思呂老師 供圖
青耘實踐隊在實地調研中了解到,疍家糕作為馬克村疍家文化的特色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制作工藝。由于制作工藝復雜且耗費氣力,村民們制作疍家糕的頻次越來越少,使得原本常見的美食,現在卻鮮為人知了。
走訪過程中了解到馬克村疍家糕制作老手藝人郭阿姨。在與郭阿姨的學習交流中,實踐隊詳細了解了疍家糕從選材到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制作疍家糕,原材料的選擇十分講究,大米需選用當地優質的晚稻米,經過長時間的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變得軟糯。將浸泡好的大米磨成米漿,倒入大鍋中熬制粘稠,在熬制的過程中,加入了芹菜,臘腸,香菜等配料,最后出鍋放置在容器中放涼凝固,切成小塊,方便食用。
圖為加入配料后的疍家糕。李琪 供圖
實踐隊隊員不僅認真學習,還親自參與到疍家糕的制作過程中。從最初的笨手笨腳,到后來熟練地攪拌米漿,攪拌過程不僅需要力氣還考驗持續性,實踐隊依次輪換接替郭阿姨,在實踐中逐漸掌握了技巧,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傳統疍家糕制作的不易。
圖為實踐隊隊員參與制作疍家糕。孟煒昕 供圖
為了讓疍家糕走出馬克村,青耘實踐隊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疍家糕制定了一系列推廣方案。通過拍攝精美的短視頻,寫文案,發推文等一系列方式,記錄疍家糕的制作技藝,推動非遺文化的現代化數字傳播。
在“百千萬工程”的戰略指引下,青耘實踐隊以傳承和發展疍家文化為切入點,為馬克村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通過挖掘和弘揚傳統美食文化,不僅有望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增加村民收入,還能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馬克村的非遺文化,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力量。未來,青耘實踐隊將繼續深入鄉村,開展更多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助力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