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蒲河之畔的新民市張家屯鎮后大河泡村,綠意盎然,生機勃發。這座“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正以生態為底色、文化為靈魂、科技為引擎,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7月20日至21日,北京化工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沈韻傳紅,鄉興逐夢”實踐團一行10名師生走進后大河泡村,通過一系列實地走訪與互動,探尋該村振興發展的生動路徑。
實踐團首站來到后大河泡村黨群服務中心,參觀法律援助窗口、婦女之家和民族書屋等功能區域,了解該村以黨群服務為樞紐的基層治理模式,感受“一站式”服務凝聚的發展合力。在此基礎上,雙方舉行“鄉村振興共建實踐基地”授牌儀式,這標志著校村資源互補、共謀發展的全新起點,未來將在產業升級、人才培養等領域深化協作。
儀式后的座談會上,村干部深情講述了2024年黨群同心防汛抗洪的故事:“當時水位上漲的速度超出想象,集體魚池的堤壩瞬間就被沖垮了。我們連夜轉移全部村民,黨員干部全員上陣,分成小組24小時輪班值守,最大程度守住了村民的米袋子。”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基層黨組織“人民至上”的使命擔當,也讓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悟到“人心齊,泰山移”的鄉村振興密碼。
期間,實踐團圍繞后大河泡村發展重點多維發力:聚焦產業發展,對淡水養殖業開展專項調研并現場采樣檢測水質;深耕文化傳承,走進村文化展覽館了解滿族文化,親身體驗滿族特色剪紙技藝,感受文化傳承為鄉村振興增添的深厚底色;開展暖心志愿服務,通過為老人拍攝全家福、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走進村民家中輔導孩子課業等實際行動,踐行青春擔當。
實踐團走進沈陽富倫特木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與遼寧奧多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直觀感受科技為傳統產業注入的升級活力,深入了解現代化農業產業鏈的構建與運營模式,多角度體察科技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多元路徑。
“鄉村振興既需要科技‘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軟實力’。”實踐團負責人表示,北京化工大學將持續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推動校村合作走深走實,與后大河泡村一道,共同書寫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嶄新篇章,讓這幅以生態、文化、科技為筆繪就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