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6 日,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南丁格爾 “篤學尚行” 社會實踐隊聚焦琉璃這一傳統工藝,先赴博山陶琉大觀園開展深度調研,隨后走進淄博市博山區世紀上城社區,為居民帶來一場生動的琉璃文化宣講,在追溯歷史脈絡中傳承工藝之美,在貼近群眾中播撒文化種子。
博山陶琉大觀園作為承載琉璃文化的重要載體,匯聚了數百年的工藝積淀。實踐隊隊員們在此駐足于各式琉璃展品前,從流光溢彩的花瓶到巧奪天工的擺件,直觀感受琉璃在色彩調配與造型設計上的無窮魅力。通過與園區內資深匠人交流,隊員們詳細了解到琉璃制作從原料甄選、高溫熔制到精細塑形、緩慢退火的全過程 —— 僅熔制環節就需精準把控 1400℃左右的爐溫,塑形時更要憑借匠人的手感與經驗及時調整,每一步都彰顯著 “火與土” 交融的智慧。隊員們認真記錄琉璃從明清時期作為貢品的輝煌,到如今融入現代設計元素的創新歷程,深刻體會到這項傳統工藝在時代變遷中生生不息的活力。
帶著調研中積累的詳實資料,實踐隊來到淄博市博山區世紀上城社區。宣講中,隊員們以 “琉璃的前世今生” 為主線,通過展示收集到的琉璃樣品圖片,清晰呈現不同時期琉璃工藝的特點:明清時期的繁復紋飾體現皇家氣派,現代作品的簡約線條則契合大眾審美。隊員們特別講述了博山琉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故事,從家族式技藝傳承到如今的校企合作培養新人,讓居民們了解到這項技藝背后代代相傳的堅守。
宣講現場,居民們聽得專注投入,互動環節更是氣氛熱烈。“咱們博山琉璃和外地的有啥不一樣?”“這些漂亮的琉璃會不會很容易碎?” 面對居民們的提問,隊員們結合調研所得一一解答,尤其強調了博山琉璃 “質地堅韌、色澤持久” 的獨特優勢,以及日常保養的實用技巧。一位社區阿姨聽完后說:“以前路過大觀園總覺得琉璃貴,今天才知道做起來這么不容易,咱本地的手藝真是了不起,得好好傳下去!”
此次活動讓實踐隊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傳統工藝的傳承不僅需要挖掘歷史,更需要走進生活。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南丁格爾 “篤學尚行” 社會實踐隊將繼續以調研為基、以宣講為橋,讓更多傳統技藝在與大眾的相遇中煥發新的光彩。